傻貓追燈



貓,通常指家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拉丁學名作Felis silvestris catus或Felis silvestris domesticus,但有時在物種上則被分類為Felis domesticus或Felis catus,而Felis catus則是目前通用的種類名稱。

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古埃及人會飼養貓來捕捉老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等,以防止它們吃掉榖物,現在,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在英語中,雄貓都被稱作「tom」(在動畫片湯姆與傑利中,那隻貓亦叫「tom」),雌貓則被稱作「queen」,幼貓則被稱作「kitten」。

貓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它可能是由幾種舊大陸的小型野貓的雜交後代通過自然選擇而衍生的。

品種已被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讓貓們繁殖出他們認為趨於「完美」的物種(參見選擇繁殖),但因為純種貓多為近親交配,健康狀況和混血貓相比普遍較差。只有1%的貓為純血統,其餘99%的貓為混血統。非純種的貓在英國被稱為「moggy」;在美國被稱「alley-cat」,即使它們不是野貓或流浪貓(在美語中,alley意為窄巷,小弄);在台灣則被稱為「米克斯」(取英文mix的音譯)。
目錄
[隱藏]

* 1 發育
o 1.1 剛出生到兩週大
o 1.2 兩週到一個月大
o 1.3 一到兩個月大
o 1.4 二到三個月大
o 1.5 三到六個月大
o 1.6 六個月到一年大
o 1.7 家貓年齡
* 2 感官
o 2.1 視力
o 2.2 聽覺與嗅覺
* 3 體態
* 4 捕食
* 5 社交
* 6 肢體語言
* 7 發聲
* 8 衛生習慣
* 9 睡眠
* 10 交配、懷孕、分娩與幼貓的照顧
* 11 分類
o 11.1 長毛貓
o 11.2 短毛貓
o 11.3 加拿大無毛貓
o 11.4 純種與雜種
* 12 文化象徵
o 12.1 神用貓
o 12.2 食用貓
* 13 其他
o 13.1 文選
o 13.2 列表
o 13.3 媒體
+ 13.3.1 卡通形象
+ 13.3.2 新聞
* 14 參考文獻
* 15 外部鏈接

[編輯] 發育

貓的發育速度比人快很多,六個月大的小貓即有成貓的身材,此時的貓可以跑、跳和狩獵,但是這個年紀的人連爬都不會。

[編輯] 剛出生到兩週大
剛會張眼的幼猫
剛會張眼的幼貓

貓剛出生又瞎又聾,也無法自行取暖,上廁所也須要母貓幫忙。貓的鼻子到三週大時才會發育完全,可是牠一齣生就能分辨媽媽的味道。

[編輯] 兩週到一個月大

貓通常要到第三週走路才會穩,在這之前,只靠母貓的搬動。貓在二週大時會長出第一組牙齒,三週大會自己上廁所。這時的貓也會開始玩耍,四週大的貓會互相咬著玩,也會學習如何才不會傷害到對方。

[編輯] 一到兩個月大

小貓在第五週開始斷奶,開始吃硬質食物,也會變得獨立。這時的貓的平衡感已經發育完全,也懂得梳理毛髮。這段時期是貓學習的階段,牠們必須學會認識自己與其它動物。

[編輯] 二到三個月大
六周大的小猫
六周大的小貓

這年紀的貓,肌肉發育完全,不過還是需要多多段練才能準確判斷距離、高度和速度。狩獵的技巧也是在此時期學會的。

一般來說,幼貓最好在三個月大後才離開母親。

[編輯] 三到六個月大

通常,貓在六個月時升級到成貓的階段。三個月大時,就有地盤觀念,方向感也很好。

[編輯] 六個月到一年大

大部分的成貓很懶,但在清晨及黃昏時,精力特別旺盛。

[編輯] 家貓年齡

家貓發育的比野貓慢,因為野貓有很危險的事物必須面對,以下是家貓及野貓與人類年齡的比較表。
家貓及野貓年齡 人類年齡(家貓) 人類年齡(野貓或街貓) 附註
1歲 16歲 22歲 一歲即為成貓
2歲 20歲 28歲
3歲 24歲 34歲
4歲 28歲 40歲
5歲 32歲 46歲
6歲 36歲 52歲
7歲 40歲 58歲 野貓(街貓)老化
8歲 44歲 64歲 家貓老化
9歲 48歲 70歲
10歲 52歲 76歲 野貓(街貓)平均壽命
11歲 56歲 82歲
12歲 60歲 88歲 家貓平均壽命

[編輯] 感官

[編輯] 視力
貓眼特寫
貓眼特寫

貓的感官完全是為狩獵設計的,貓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在哺乳類動物中是極敏銳的。雖然在晝間的視覺不比人類好,但貓有相當出色的夜視能力。在亮處,貓會將瞳孔縮得如線般狹小,以減少對視網膜的傷害,但會限制視野的廣闊性。貓的網膜背面有一層藍綠色像熒光一般的薄膜(Tapetum Lucidum)可增加在暗處的視力,在閃光中,貓眼能呈現各式各樣顔色。如同多數食肉動物,它們眼睛都在臉上朝正前方,賦予其遼闊的視野。貓對三原色的辨識力很差。

貓在只有微弱光線狀況下,它們會使用鬍鬚來改善行動力與感知能力。鬍鬚可感受到非常微弱的空氣波動,所以在看不太見的情況下也能辨識阻礙在哪,鬍鬚尖端與雙耳連線而成的圓,正好是身體能通過障礙的最小範圍,因此可以在黑夜中快速判斷地形是否可以通過。

貓有三眼皮,當貓眼瞼張開時,扎眼眼皮會從旁稍微遮蓋住眼睛。如果貓病了,或是睡眠,笑著,此眼皮會縮回一部分。如果有貓長時間地嶄露第三眼皮時,這就表示它得去看獸醫了。

[編輯] 聽覺與嗅覺

貓的每隻耳朵都有32條獨立的肌肉控制耳殼轉動,因此兩隻耳朵可以單獨的朝向不同的音源轉動,使其在向獵物移動時仍舊能對周遭的其他音源保持直接的接觸。[1] 除了蘇格蘭折耳貓這類基因突變的貓以外,狗類常見的「垂耳」在貓是非常罕見的,多數的貓耳是向上直立的。當貓忿怒或是被驚嚇時,耳朵會貼向後方,並會發出咆哮與「嘶」聲。貓與人類對低頻的聲音有類似的靈敏度,人類除了極少數的調音師能聽到20KH以上的高頻的聲音,貓在高頻則可達64KHz,比人類要高1.6個八度音,甚至比狗要高1個八度。[2] 家貓的嗅覺是人類的14倍,[3] 貓在早期的進化中由於基因的突變。失去了對「甜味」的感覺。[4]

[編輯] 體態

貓的體重在2.5至7千克間(5.5至16磅),少數會超過10千克(22磅),目前已知餵食太多會達到23千克(50磅),必須要避免這種對貓不健康的行為。在飼養的情況下,貓可活15至20年,已知最久的曾活36年。家貓如果不得出門或被切除卵巢或被閹割(如此可避開攻擊和意外),便可活較長壽命。現代城市中的野貓通常只能存活2年,或更短。貓的趾底有脂肪肉墊,因而行走無聲。

與草原動物一樣,貓能適應溫差大的氣候,但非長時間的。它們能適應如濃霧,降雪,降雨的天氣,而在與其它品種相比較,挪威森林貓與緬因浣熊,更能適應這些環境。貓在環境潮濕時會致力保持其體溫於攝氏39度(華氏102度)。

[編輯] 捕食

就同樣體型,家貓是世界上相當頂尖的食肉動物,它們可以捕食數千種的動物,例如鼠類,有時亦食蛙、蛇等;大型貓科動物們則只能捕食少於百種的動物。然而,因家貓的體型較小,對人類的危險也較少,較有威脅的大概只有被咬後所附帶的傳染病(或極少的狂犬病)。從曆史上看,本地物種很難適應像貓這樣的外來物種,因此貓的引進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在一些案例中,貓是幫助或造成本地物種滅絕的元凶。許多家貓在吃飽的情況下還會捕捉大量動物,因此如果家裡空間充足,飼主最好不要讓貓出門;棄養貓不但是虐待動物,也是破壞生態的行為。

貓與其它大型貓科動物相類似,先埋伏,再迅速地捕食;以猛烈撞擊,或用其鋒利的犬齒以咬住獵物的頸部,咬斷其脊髓、氣管,以讓獵物死亡。

貓被認為是理想的食肉動物,它們有著非常好的裂齒與消化道,牙床兩側上的前臼齒與臼齒,能像剪子般高效地剪肉。當犬科動物進化出此機制時,貓科動物已經發展得相當進步。不同於其他的食肉動物,貓幾乎不吃任何植物。諸如熊或狗通常都會補充如水果、根莖、蜂蜜等食物,但貓則專門肉食。飼養的貓無法適應素食,因為它們很難利用消化吸收植物成分來合成必要的胺基酸。而對於馴化的狗,餵食時通常會在肉中參雜些植物,甚至有些狗會完全成為素食者。

在食物分量方面上,貓是少食多餐的。

貓亦有個封號:挑食者。這是因為它們擁有靈敏的嗅覺器官,這些器官對特別的食物會相當敏感,也會抵制不合適的食物。當貓皺起嘴巴,放低下巴,用舌頭舔一舔食物時,這就表示它正在嗅食物。狗與馬也會做這種事。

[編輯] 社交

盡管它被喻為非群居的動物,家貓還是可以在戶外集群、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但不像獅子會群體攻擊。當每隻貓都擁有明顯的領域(在性別上雄貓擁有最大的地盤,而遭閹割的則最小),在所謂中立地帶,貓就較少有地盤,或是互相侵越等問題。除了中立地區外,持有地盤的貓通常會積極地抵抗陌生貓,凝視,發出嘶哄聲,再咆哮,如果該貓尚未離開,地盤貓則會展開激烈地攻擊。欲攻擊的貓會壯大自己的身軀,豎起自己的毛髮,或將身子豎成弓形。攻擊時通常使用其前掌對臉強而有力的掌擊,但很少有嚴重的傷害,失敗者只會帶著小抓痕匆匆離去。在性別上,雄貓常因生活中時常攻擊,而在臉上留下些傷痕。當然不是只有雄貓才會攻擊,雌貓會為了地盤或保衛子女而攻擊,閹割的貓也會為它們的小地盤積極防衛。

[編輯] 肢體語言
保持警戒的街貓
保持警戒的街貓

當貓對你有警戒時,貓會作出如下的動作:

* 耳朵直立
* 眼睛微開
* 嘴閉著
* 身體僵硬
* 尾巴呈某弧度豎起

一但貓開始生氣,貓會作出如下的動作:

* 兩耳向後
* 張口露牙
* 咆哮
* 尾巴筆直
* 觸鬚先往前再後退

當然,如果貓對你不含任何警戒時,便會對你撒嬌。

[編輯] 發聲

貓叫聲在中文為喵(miāo),日語的nyaa(にゃあ),美式英語的 meow,英式英語的 miaow,法語的 miaou,以及其他不同的語言拼法。貓叫聲喵(miao)有著其意味深長地意涵,貓也會發出使人舒服,開心的鳴鳴聲,貓甚至可以同時喵喵、貓貓叫或發出鳴鳴聲,盡管這很少見。有時貓也會嗥叫或鳴叫。除了喵喵叫以外,貓還會發出咕嚕聲和嘶嘶聲。

某些貓種先天無法發聲,稱為無聲貓,也有些是因為聲帶切除而無法發聲。

[編輯] 衛生習慣
貓經訓練後可用人類的馬桶
貓經訓練後可用人類的馬桶

野貓與家貓的祖先,被認定為來自於草原地帶,在日常行為上即極為類似,貓更享受在溫暖與日光照射的環境上休息。貓的排泄物是乾燥的,且它們會將其埋於沙中。貓也能長時間靜止不動,尤其是在觀察獵物或準備攻擊時。在北非的野貓的祖先亦可能與家貓有關。

家貓必須要有砂盆,內盛有貓砂,這類同於人類的廁所。貓砂有很多種類,有木屑砂、豆腐砂等環保砂及粗、細砂,細砂的凝結力較強,但易揚起粉塵,粗砂則否。其實無論是養在室內亦或室外的貓最好都應有砂盆,但也有一些家貓經訓練後可直接使用人類的馬桶,這也是長期適應人類生活的結果。除此之外,亦可為貓準備貓抓板,或任何可以用來讓貓磨爪,避免破壞到屋內其他裝潢傢飾。

貓非常愛乾淨,如它們時常舔護毛皮。它們的唾液如同於強效清潔劑,但這唾液會使人類過敏。貓在舔護時會吞下毛髮,會在胃中累積結成球狀,胃中的毛球無法由藉由排泄排出體外,有時貓可能會吐出毛球,也有時必需使用化毛劑以將毛球軟化。

貓通常很怕水,但土耳其梵貓(Turkish Van)很愛在水裡游泳。

[編輯] 睡眠

貓為了補充精力,睡眠時間比其它動物長。每日睡眠時間在12至16小時間,平均在13至14小時,但有部分的貓會睡眠上20小時。在英語,「cat nap(打盹)」指的是像貓一樣能在短時間內入睡,誰要是這樣就可以說是「taking a cat nap(打盹中)」。

[編輯] 交配、懷孕、分娩與幼貓的照顧

有的時候,公貓到處撒尿,而母貓在半夜狂吼亂叫,民間俗稱此為「鬧貓」,即貓的發情。通常經由節紮手術可以解決或大幅減輕此問題。另外解決的方式,也可以利用貓薄荷能使貓咪產生「性反應」的特性,讓貓咪的需求能得到舒發,就不會產生公貓到處撒尿作記號的問題。原先一般認為,貓的發情期是2月或8月,然而現在已經沒有非常絕對的時間了。
哺乳的4只小貓。
哺乳的4只小貓。

專家認為,沒有懷孕的母貓每隔14~21天就發情一次,發情時間持續3~6天,其中要求交配的時間大約連續2、3天。交配時,雄貓的陰莖會勃起並帶刺,勃起向上的陰莖會碰觸到雌貓的陰道壁,雌貓必須倚靠這種方式來刺激排卵,因此,雌貓很少在第一次交配時就懷孕的。大部分貓的懷孕期是在63天,幼貓會在6至7周斷奶,在10至15個月後性徵會發育成熟,雌貓一次會生産多胎,而雌貓的子宮也有4個子房。

母貓在懷孕期間需要補充平常1.5倍的熱量及營養物以讓胎兒獲得營養。,在最後的十天,母貓會找尋分娩的地方,乳房也會開使變大、變紅。通常貓咪為找個寂靜的地方自行生產,此時的母貓會因為陣痛而焦燥不安,走來有去,某些會拉出軟便,接下來,分娩就會開始了。營養補充足夠的貓可以自行將幼貓清乾靜、撕開胎衣,並餵奶。

[編輯] 分類

貓的分類主要可以依據被毛長度分為長毛貓,短毛貓和無毛貓。

[編輯] 長毛貓
金吉拉是一種屬於波斯貓品種的長毛貓,但在一些細節的特徵上與標準的波斯貓不全然一致。
金吉拉是一種屬於波斯貓品種的長毛貓,但在一些細節的特徵上與標準的波斯貓不全然一致。
無毛貓
無毛貓

長毛貓的被毛非常茂密,甚至能使貓的體形擴大一倍,底層被毛是貓體形擴大的主要原因。有些長毛貓,比如土耳其安哥拉貓,被毛不太茂密,因此有時被歸為半長毛貓。和所有的貓一樣,長毛貓在溫暖的季節會大量脫毛,而使外形發生很大的變化。

長毛貓一般分為以下幾個品種:

* 波斯長毛貓
* 重點色長毛貓
* 伯曼貓
* 土耳其安哥拉貓
* 土耳其梵貓
* 安哥拉貓
* 爪哇貓
* 緬因貓
* 挪威森林貓
* 西伯利亞森林貓
* 布偶貓
* 索馬裏貓
* 巴釐貓
* 蒂法尼貓
* 威爾斯貓
* 蘇格蘭折耳貓
* 美國卷耳貓
* 非純種長毛貓

[編輯] 短毛貓

短毛能使你清楚地看到毛皮下的肌肉,或是肌肉粗壯發達,或是苗條光潔。短毛貓在外觀和毛皮質地上也有所不同,可能是短而光亮,緊貼身體;也可能身體各處的體貌長短不一。被毛質地或細膩或粗糙,或厚密或松軟;毛或直、或皺、或卷、或成波浪狀。

[編輯] 加拿大無毛貓

原本無毛或毛較少的純種經自然突變而成。後來,這種突變又在選擇性培育中得到重視,並有突破性發展。雖然過去已有關於這種突變的紀錄,但只産生了一種貓,即加拿大無毛貓(Sphynx,或又稱為Canadian Hairless);實際上,身上有一層絨毛,尤其是在臉、耳、腳和尾巴上。關於這種貓的爭議依然不少。

[編輯] 純種與雜種

純種貓的祖宗八代都是同一種貓,因為近親交配的問題而常造成先天性缺陷。至於雜種貓則因為其血統並不純粹,但適應力極加而讓一般社會大眾飼養此種貓。

[編輯] 文化象徵

[編輯] 神用貓

貓在古埃及被當做神膜拜,因為貓會抓老鼠,使得當時的人民免受疾病所苦。但在某些地區被視為死神而虐帶。

[編輯] 食用貓
注意:以下內容可能令您感到不安、恐懼或受驚,閱讀前敬請注意。

世界各地以貓為食的人很少。但在東南亞地區,人們會直接食用貓肉,以台灣[5]、越南[5]北部、韓國[5]、中國東南地區居多。然而近幾十年來,台灣Taiwan生活水準的提升,幾乎沒人在吃貓了。廣東著名的「龍虎鬥」就是以貓和蛇為原料製作的[6],有時會以果子狸替代老貓。

由於貓作為外來物種被航海家帶入澳大利亞後,對當地的小型有袋類動物和鳥類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由於貓在當地缺少天敵,使本地的土生種急劇減少。原住民也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本地動物作為食物,於是就捕捉貓作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