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與豬交換孩子



虎在生態系統中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是保育種的旗艦物種。老虎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人類活動帶來的是棲息地的縮小、分割和偷獵。在有老虎分佈的國家,獵殺老虎獲取皮毛、虎骨、器官已經有悠久的傳統,獵殺這種大型貓科動物成為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進入19世紀後,虎在亞洲的分佈範圍和數量顯著減少。20世紀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約有10萬隻,而目前僅有數千隻。先後有3個亞種的虎在1980年代前滅絕,另外5個亞種的分佈去已經極度縮小,分佈區分離十分嚴重,種群數量下降,處於瀕危狀態。

從1960年代起,一系列對虎和其他亞洲野生動物的研究,以及相關通俗讀物的出版,使虎的危機狀況開始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對於老虎的保護得以加強。1960年以前,對於虎的狀況多是從傳聞和獵人以及業餘博物學家出獲知,1963年到1965年喬治·夏勒對野生孟加拉虎進行了第一次生態學研究。196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出了全世界為保護虎而努力的號召,197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老虎項目」開始實施,這是一項針對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及印度尼西亞老虎的長期保護計劃。1970年代以後許多有老虎分佈的國家都制定了更為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更多的保護區並且機制獵殺老虎。1980年代末,在少數保護區(主要在印度、尼泊爾和遠東地區)通過有效管理,老虎的數量及其生存狀況有了一些恢復。在多數保護區,由於人類活動於老虎領地造成衝突,對保護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何解決保護區與當地居民的衝突,成為保護區管理這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於虎骨貿易,韓國有著最完整的紀錄,1975年—1992年期間,韓國輸入了超過6噸的虎骨,相當於500—1000只老虎的骨頭。從1985年開始,臺灣最先禁止虎骨進口,中國大陸於1993年,韓國和臺灣於1994年相繼宣佈禁止虎骨貿易及虎骨和其他器官的利用。儘管如此,傳統上對老虎的利用並沒有絕跡,非法的貿易仍在持續。

由於棲息地孤島化造成的遺傳多樣性喪失對於虎的威脅也是嚴重的,目前大部分老虎種群數目不到100只,長期的近親繁殖、性別比例失衡等都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和遺傳素質的下降。